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动态 >> 学习园地 >> 正文
依托知识产权 铸就制造强国
来源:知识产权报点击数: 次日期:2017-05-02

          一个“中国制造”的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价格约10美元,在中国离岸价格仅2美元,贴牌生产毛利只剩区区0.35美元……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实。品牌缺失、技术缺失以及运用不力,导致为数众多的中国企业只能蜗居全球产业链低端,难以成就一个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为改变这样的现状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没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实力,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更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创造并运用好知识产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课题组成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屈贤明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调整结构、全面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到《中国制造2025》,近年来我国打造世界工业制造强国的脉络逐渐清晰,目标趋于明确,规划振奋人心。

  尴尬困境

  “58%的企业拥有专利,42%的企业没有专利,专利运用能力更是有待提升,企业生存面临重大‘瓶颈’。”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日前向本报记者介绍,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提升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显得迫在眉睫。

  “我国虽然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依然无法与制造强国画上等号。”屈贤明不无忧虑地表示,统计表明,去年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达到57.3%和29.9%,但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长期以来,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附加价值低,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难以实现丰厚利润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制造业的知识产权能力,发挥知识产权作用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转型升级,走创新驱动之路。

  引导突围

  “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没有知识产权不行,有了知识产权不会运用同样是寸步难行。”曾经遭遇国外企业围追堵截的浙江通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伍胜向本报记者表示,知识产权创造固然重要,运用更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体现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希望不仅企业要重视,而且更希望有强有力的政策来支持。

  “以政策引导企业提升创新与知识产权能力,是制造业做大做强的需要,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张茉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欧盟、德国、英国等纷纷推出做强制造业的国家战略。

  “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中国制造2025》科学认识现状的不足,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先、人才为本的指导方针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设立了9项战略任务与重点,6大重点工程,并提出8大战略支撑与保障,对于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无疑将是重大利好。

  创新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浪潮集团、海康威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这些率先“走出去”的制造业翘楚,都对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三一重工通过实施专利战略、海外并购行动,已积累专利8000余件,并向国外同行进行专利许可,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2014年营业收入近400亿元,净利润超过30亿元。

  为推动制造业全面升级,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在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上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在开展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培育过程中,将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促进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为制造业升级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样板。同时,安徽、浙江、广东等地也在出台相应举措,推动制造业升级。

  “制造强国必然是知识产权强国,从建设知识产权强企、强市、强省到知识产权强国,都是制造强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要在这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屈贤明强调。